黄嘴栗啄木鸟

Blythipicus pyrrhotis   Hodgson
   

  32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根据海南亚种,标本采自海南岛。)
上体大都棕褐色,下背以下暗褐色;自枕下至颈侧及耳羽后有一大赤红斑;头顶羽具淡色轴纹;背、尾及翅具黑横斑。下体暗褐色,胸具淡栗色细羽干纹。雌鸟颈项及颈侧均无红斑。幼鸟头上羽干纹较粗,下体较暗褐色。
虹膜棕红(♂)和灰褐色(♀);嘴黄,基部沾绿色;跗蹠和趾淡褐黑色,爪角绿色。
量衡度(mm,g)(注:见图1)
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117 254 41.2 135 80 26.2
♀(4) 118.5 252.2 40.9 137.5 80.7 25. 2 (110—134) (242—269)(39.5—41.6) (135—140) (75—90) (25—25.8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较大,嘴黄色,嘴端呈截平状。体羽大都栗色,上下体均有横斑。

大小

量衡度(mm,g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117 254 41.2 135 80 26.2
♀(4) 118.5 252.2 40.9 137.5 80.7 25. 2 (110—134) (242—269)(39.5—41.6) (135—140) (75—90) (25—25.8)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于阔叶乔木林中,常单个或成对活动,叫声频繁而噪杂,易与其他啄木鸟区别。食物为蠕虫,在云南西部剖验两个鸟胃,全为蠕虫,其中一胃的蠕虫多达27条。
巢营于离地面较高的树洞中。每窝产卵5—7枚,6枚最普遍。卵呈淡红色。

国外分布

见于尼泊尔,印度阿萨姆,孟加拉,缅甸,泰国,马来西亚,越南,老挝和柬埔寨等地。

国内分布

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和海南等地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稀少,而且食虫,对人类有益,应加以保护。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,同样亦应加以保护。
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表

1.头顶黑褐色,而具棕色羽干纹;背面黑褐色,而杂以红棕色横斑…云南亚种 B.p.annamensis
头顶暗棕褐色,而具黄棕色羽干纹;背面暗棕褐色,上背杂以黄棕色横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下背和腰等似上背,亦均杂以黄棕色横斑,但较细而密;雄鸟后颈两侧各具一赤红色点斑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 B.p.sinensis
下背和腰乌褐色,羽端微棕色,不呈横斑状;雄鸟后颈两侧的赤红色点斑向中央扩展,但仍不相
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海南亚种 B.p.hainanus